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海山仙馆是清代岭南名园,它是中国古典造园理念的优秀实践,其造园艺术手法融合了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的特点。文章试运用古典造园大师计成的理论对海山仙馆的实用性建筑、观赏性建筑、连接景点与贯穿交通等三种建筑类型进行分析,以揭示海山仙馆造园的成就。  相似文献   
62.
六朝华林园前后延续三百余年,与整个六朝相始终。经历代更造,园内先后修筑了景阳山、天渊池、景阳楼、华光殿等诸多山水、建筑,堪称六朝第一皇家园林。作为园林,华林园成为帝王游赏、宴饮、吟诗、赌射、驯马甚至荒淫耽乐的场所,发挥了供人休闲娱乐、游憩宴会的基本功能;作为皇家园林,华林园也承担了诸如临政听讼、密谋权变、侍讲经典、奉旨编书等相当程度的政治功能。六朝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转型期,华林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3.
清代河南著名戏曲家吕履恒传奇《洛神庙》,演绎洛水河畔的人情世态,离合情缘。抒发个人对现实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感悟。《洛神庙》秉承传奇"演奇事,畅奇情"的传统,将故事放在洛河水畔的洛神庙去演绎,并用"人间异宝"还魂香坠绾合情节关目。《洛神庙》也反映了清代传奇创作文体规范以及重构的这一趋势,《洛神庙》传奇不仅仅在"演奇事,畅奇情"这一题材内容上是对传奇本体性特征的回归,而且在情节构成以及舞台效应上,都遵循了戏曲文体的要求,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64.
"湘西王"陈渠珍的《艽野尘梦》,是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其蕴含的史学价值、地理生态学价值、军事学价值亟待发掘,而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对这部著作的文本校注、史料引用。因此,深挖其学术价值,既有助于认识康藏地区的风物人情,促进汉藏民族和谐;也有助于考察陈渠珍前期的人生经历,探究其文学气质对早年沈从文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5.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李娃传》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他引入莎士比亚学方法注释文本,引发西方学界关于"过度注释"的讨论;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传文,启发后来学者挖掘《李娃传》中所具有的仪式意义;继中国学者之后,运用传统的文史考证之学,再次对《李娃传》与《李娃行》的关系以及传文的影射问题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66.
龚孝拱引导英军焚掠圆明园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在民国初年,社会上开始流传龚自珍之子龚孝拱引导英军劫掠并焚掠圆明园的传言。对此,虽然当时即有学者表示怀疑,但经若干笔记、野史的传播,特别是一些小说的文学渲染,传言似乎已成铁定事实。笔者对各种相关史料分析后认为上述说法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67.
秦代以前中国无私家园林.私家园林产生于西汉早期并兴起于西汉中期.它是从皇家园林脱胎而来的.早期中国私家园林带有鲜明的皇家园林痕迹,面积广阔,建筑宏大,但已具备“宅园”的私家园林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8.
作为魏晋时期的著名皇家园林,华林园(本名芳林园)在将近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作用。西晋晋武帝的华林园聚会已成为文坛佳会,但华林园的本来面目还没被世人所详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补不足。  相似文献   
69.
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晚清学者刘喜海经过20余年的相互交往,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具体文化交流中,李尚迪为刘喜海的重要金石学著作《海东金石苑》题写了序诗,并通过刘喜海把清代朴学巨著《皇清经解》带回朝鲜,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0.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对该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反映。劳伦斯的短篇小说《玫瑰因中的影子》既是他内心情感的反映,也是当时所处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从社会的阶级性、战争的破坏性和道德习俗的陈腐性三个方面反映了该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伴随着影子的婚姻注定将以悲剧而收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